時間:2017-12-30 09:30:00 | 來源:中國書畫
主辦
《中國書畫》雜志社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
聯合主辦
湖北美術學院
協辦
河南美術出版社
時間
2017年12月29日18:30—20:30
地點
湖北美術學院(江夏校區)
媒體支持
中國美術報 中國書法報 中國書畫報 美術報 書法報 書法導報 中國書法 書法 美術觀察 榮寶齋 藝術品 人民網 光明網 中國網 新浪網 騰訊網 鳳凰網 中國經濟網 網易新聞 創新網 藝術中國 雅昌藝術網 國學頻道 書畫頻道

本次講座主講人薛龍春教授現場授課中
2017年12月29日18:30至20:30,由《中國書畫》雜志社、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湖北美術學院聯合主辦,河南美術出版社協辦的系列公益講座“中國書畫大講堂”在湖北美術學院(江夏校區)成功推出了第七講“文本與權變——王鐸的文語”。

湖北美術學院孟慶星教授向大家介紹《中國書畫》雜志

《中國書畫》雜志社任軍偉副總編向在場聽眾介紹“中國書畫大講堂”情況
此次講座是中國書畫大講堂系列講座首次嘗試走出雜志社,走進高校等其他藝術、教育機構和平臺,從而更加有效地擴大輻射面、更廣泛地服務于社會。湖北美術學院的師生以及從鄰近城市聞訊趕來的書畫愛好者、美術史研究者數百人聆聽了薛龍春的主題演講,在互動環節,并就相關問題展開了交流探討。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甚至有聽眾專程從宜昌乘坐三個多小時的高鐵,趕到現場。

講座現場

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教授向薛龍春教授現場提問

一位聽眾稱自己和同學專程從宜昌坐高鐵來聽講座
據薛龍春近年的研究發現,在王鐸(1593-1652)的傳世作品中,有些是獨白,有些則像是與他人的談話(研究者一般稱之為“文語”),這是一種獨特的文本——作為一種方便的應酬手法,文語在王鐸以前從未出現過,在后代也絕少嗣響。在講座中,薛龍春從文語的性質出發,討論其文本與形式上的特點。薛龍春嚴謹的治學方法和對學術問題的敏感,使到場師生深受啟發,獲益良多。
據悉,該系列公益講座的主講人多為在美術史論方面卓有成就的專家以及在書畫創作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名家,內容涉及古代書畫名家名作個案研究、書畫理論及美學研究、當代書畫創作研究、印學研究等,力求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輻射和服務不同層次的愛好者,彰顯《中國書畫》開放包容的文化追求,傳達北京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真誠公益的服務理念。而本次作為系列大講堂輻射社會更多層面和機構的嘗試,則彰顯了主辦方踐行公益、篤志學術、變通服務的胸懷及擔當。

薛龍春,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16-17世紀書法篆刻、尺牘文獻,著有《鄭簠研究》《王寵年譜》《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法》《元明書法談叢》等,論文見于《臺大美術史研究集刊》《故宮學術季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