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3-04 | 來源:中國美術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盧禹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近幾年美術界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過程中,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領下,在回應如火如荼的時代生活和豐富的主題創作實踐中,以飽滿的熱情、善感的心靈、真摯的共情,創作了大量貼近和反映人民生活、謳歌美好人性的優秀作品,一批資深藝術家更加煥發新活力,正在努力向“高峰”攀登;中堅藝術家的隊伍也日益壯大,藝術的“高原”范圍更加廣闊,美術界整體呈現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但不可回避的是,中國美術創作距離回答新時代之問的時代課題,距離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多更高品質的文化產品的需求,距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仍有前進的空間。必須通過更為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以更切實有效地推進美術創作高質量發展。
一、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有“高原”缺“高峰”的總體現狀雖有改善,但令人眼前一亮、能夠在美術史意義上立得住、在人民群眾心中留得住的優秀作品仍然不多。
(二)創作工程、主題創作項目、各種學術性展覽雖然種類繁多、不乏亮點,但作品缺乏個性、缺少創新性突破、缺乏歷史深度和精神高度,感情蒼白、模式化,缺少時代特征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三)在反映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多樣需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和藝術方式為人民提供精神食糧,在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
(四)人才梯隊斷層問題仍然明顯,成熟藝術家突破既有成就有困難,青年藝術家厚積薄發的積累仍有待考驗。
(五)快速更新的科技手段和傳播方式對傳統美術創作和接受方式的沖擊,增加了藝術家創作與群眾的視覺習慣接受方式之間的缺口。
二、造成這些問題的部分因素
(一)對傳統的深入研習存在斷裂、視野過窄,對其他藝術方式的廣取博收做得還不夠,限制了藝術家個人藝術表達的廣度和深度。
(二)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落實程度還不夠,人民生活的實踐素材、情感感受還沒有真正入心、入情,藝術創作缺乏真情實感,缺乏對生活發自內心的觸動和思考。
(三)一些創作工程、主題創作項目,在征稿、選拔時存在設定目標和標準不夠明確、嚴格,選定藝術家的優勢區分不夠突出明晰,造成作品成果良莠不齊、量大于質。
(四)優秀藝術家之間的交流仍不夠充分,藝術家的自我認識受限,安于現狀、故步自封、自我滿足或缺乏學習、創新、變革的動力,或盲目標新立異,缺少由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厚積薄發的底氣和實力。
(五)教育滯后,適應新時代發展并能擔大任的時代新人尚在培育中。
(六)對藝術之外的廣闊生活、信息時代新的技術變革,對人民不同層次的美的需求關注不夠,更缺少有針對性的調研。
三、為推動美術創作高質量發展,我建議:
(一)在教育的各個層次,以適當的方式、合適的比例,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優秀文藝典籍和藝術精品的研習,加強文化土壤的培育。
(二)創新方式方法,以適應藝術創作規律和更科學有效的方式,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實踐活動落到實處,使藝術家自然而然、自發自覺地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緊密融合在一起,心連心、情共情,在火熱的時代生活中激發創作的靈感,發自赤城地用心、用功、用情抒寫偉大的時代和人民。
(三)建立健全藝術家資源庫,對部分藝術家的優勢、特點充分了解,對于主題創作工程或項目,提前預設清楚標準和目標效果,針對標準和目標效果,對藝術家資源庫進行分類,在部分具有題材優勢的藝術家中進行重點選拔和培養,再輔以其他選拔方式作為補充。
(四)加強對當代美術創作的總結、評論和梳理,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加強國內、國際藝術家間的交流,加強不同地域優秀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推介,以活躍學術氛圍,擴展藝術視野,為藝術實踐提供更多參考和思考的空間。
(五)繼續深化美術教育改革,以培育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能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六)增加老藝術家與青年藝術家的互動合作,鼓勵老藝術家了解新技術、新事物、新思路,帶動青年藝術家尊重傳統、尊重傳統文化,向德藝雙馨看齊。
總之,就是要集思廣益,充分吸收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和實踐經驗,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需于民結合起來,從統籌規劃、建設隊伍、創新思路入手,凝心聚力,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落到實處、深處,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回饋給國家和人民,不負初心、不負時代。
編輯| 劉晶
制作| 千惠
校對| 王密林、余智鵬
本文摘自:中國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