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3-04 | 來源:雅昌藝術網
【導語】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齊聚北京,共商國是。來自藝術界的多位委員和代表們也積極為文化藝術的上層建筑和未來發展建言獻策。我們來傾聽本年度兩會中的藝術聲音:
來自文化產業的全國政協委員、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當選全國政協委員以來,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多年來,萬捷始終關注文化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推動文化領域法律法規的完善;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積極踐行者,在呼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提升民眾環保意識等方面,萬捷委員持續提交了多份有針對性、高質量、有建設性的提案。

萬捷委員在本年度提出了《關于繼續減免稅收 鼓勵文物回流 促進我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提案》。
提案:
關于繼續減免稅收 鼓勵文物回流 促進我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提案
案由:
2020年10月12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稅總局聯合發布《關于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展期內銷售的進口展品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確允許每個參展商可享受5件“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此舉給予了文物事業和文物市場從業者的信心。
近10年來,受經濟形勢和有關稅收政策影響,我國文物市場規模連年縮減。以拍賣市場為例,年成交額已從10年前的553億元下降到200億元,丟失了全球第一拍賣體的國際地位,北京“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地位也逐步被削弱。
此次國務院對“進博會”展商銷售文物藝術品給予的稅收支持,是繼前些年下調文物藝術品進口關稅后的又一大舉措,將對我國文物事業和文物市場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是“進博會”政策的覆蓋面畢竟有限,多年來社會各方呼吁減免的文物藝術品進口環節增值稅(目前為13%)和行郵稅(目前為20%)仍嚴重阻礙我國流散海外文物的“回家之路”,給我國文物保護、文物市場造成不利影響。
影響
1840-1949年間,我國大量文物因各種原因流散海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個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海外民間藏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館藏的10倍之多,這些本屬于中華民族的文物卻因稅收政策問題阻礙其回歸。
一、流散文物回不了家,無以保護文物。
在流散海外的文物中,國家珍貴文物不計其數。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文物局大力推動海外文物回流,鼓勵拍賣企業到海外征集中國文物,開辟了國寶回歸的新渠道。據不完全統計,1995-2011年間通過拍賣回流的文物有10多萬件,其中多件重要文物被故宮、國博、國圖、首博、上博等博物館競得,使得流散文物得到保護,文博研究得以補充,文物市場得以興起。然而這一切,都止于2012年初海關對回流文物征收關稅、增值稅或行郵稅。
二、流散文物回不了家,無以發展市場。
近幾年來,我國文物藝術品市場萎靡不振,隨著博物館和企業收藏的發展,可流通文物資源也將漸漸枯竭。當下,激活文物藝術品市場的重要途徑就是“打開國門”,通過市場方式,讓流散海外的中國文物“回家”。據統計,2011年通過拍賣回流的文物就有1.5萬件,成交額約60億元。2012年海關征收稅收后,文物回流因此大受影響,此部分交易轉向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以及香港等城市。
三、 流散文物回不了家,無以文化自信。
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5000年的燦爛文化并擁有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和國家的歷史、靈魂。文物作為最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卻因歷史原因流落八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和綜合國力迅猛提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完全有能力通過市場方式讓流散文物回家,自己守護自己的文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決不可把流散文物拒之門外。
建議
為維護國家民族尊嚴,提升國家文化形象,提振我國文物市場,同時考慮到“回流文物”并非“進口國外商品”的本質,現就有關稅收政策建議如下:
第一,將“回流文物”免稅納入《增值稅法》立法,明確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同時調整《進出口稅則》,將第97章“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的關稅降至最低,或專設“原產于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并予以零稅率。
第二,國務院稅則委員會調整《進境物品進口稅稅率表》,在第23000000“郵票、藝術品、收藏品”一節中增設“原產于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并予以零稅率。
第三,由財政部牽頭,協同國稅總局、文旅部、國家文物局、海關總署以及相關行業協會共同研究具體方案。
本文摘自:雅昌藝術網
|